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学日记 > 读后感

发现母亲读后感

时间:2023-02-17 01:25:45 读后感
原以为这是一本早期教育方面的书,我从图书馆借来,想从中发现一些更适合我儿子的教育方法。但我错了,这是一本让我意外但惊喜的书,里面的观念是我闻所未闻的,但却又如此让我折服。作者王东华的立场和出发点是如此地崇高,但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却又如此势单力孤。
我被深深震憾了!
“母亲”是一种职责,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份职责。
掩卷凝思,感到身为母亲是多么值得骄傲啊!在书中,作者讲到:
*伟大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伟大的母亲,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;
*童年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位置,犹如树根与树;
*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不仅仅是智力和知识的培训,还有意志、品德和气概。
*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··· ···
然而放下书,收获在心的--更多:
培养孩子的气概犹如楼房之于梁柱,倘若仅把着眼点放在孩子智力的开发上,而忽略了
气概的培养,那孩子成长的高度依然会受到限制。
下面我把作者关于“气概”的论述摘录一段,希望与为人母者共免:
在进行研究时,有一个问题一直缠绕着我,那就是达尔文、马克思、孙中山、爱因斯坦、毛泽东等,如果不从事他们成功的那种事业,他们还会成为伟人吗?也就是说如果达尔文生长在其时的中国,或者当时英国的生物学还没有,那么达尔文还能成为伟大的人物吗?如果不能,是什么原因?如果能,又是什么原因?
我的看法是,如果达尔文少年以前这段时间的环境不变,那么他仍然会成为一个伟人。wWwcOm他这时可能不是一个伟大的生物学家,但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与之相当的另一个领域里的伟大人物。
为什么会这么说呢?这是因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长高度的,既不是智力,也不是非智力,甚至也不是品德,而是气概!而气概通俗地说就是把自己归入第几流人物档次的自我期望。
现在人们的一个错误是把气概与理想混为一谈了。
其实,孩子们最先养成的不是理想,而是气概。理想是在气概之上孵化出来的,理想只有在气概的支撑下才不会掉下来.
因此,如果某个人的气概是"杰出的",那么理想不过是在这"杰出的"后面填空,填上科学家、作家、艺术家之类的职业名称而已。

我发现自己生在福中不知福今天,我看今日说法,里面讲妞妞遇到不幸的事情。
那一年,妞妞的爸爸为一件事情把妞妞的妈妈杀害了,所以妞妞只好住到爷爷家去。可当时外公外婆不同意了,“您的儿子把我的心爱的女儿杀了,到时侯您去世了,您儿子的后娘会不会虐待我们的宝贝妞妞呢?”奶奶爷爷听了非常感慨,可是他们老人家对妞妞的爱是不会变的。可幼小的妞妞并不知道这件事,当别人问:“妞妞,你的父母呢?”妞妞顽皮的答道:“他们去国外一个很远的地方出差了。”哎,年幼而可怜的妞妞并不知道一切事实,虽然年幼的她失去了父母亲,可她还有爱她的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。一旦四位老人作古了,妞妞就举目无亲了。虽然爸爸妈妈留给她一笔钱,但却不再给她正常孩子应该享受的爱,一旦四位老人作古了,妞妞就举目无亲了!虽然爸爸妈妈留给她一笔可观的财产,但却不能再给她正常孩子应该享受的爱,一旦她知道的话就会自闭。
看到这,我才发现我生在福中不知福哇!因为,我拥有爸爸、妈妈和其他很多亲人的爱,而我却经常发脾气,认为他们不爱我。有时为了一点小事,和小表弟争吵。我是一朵温室里的花,但不珍惜阳光和雨露;妞妞也是一朵花,但她是一朵野外的花,遭受着风风雨雨。和她相比,我才觉得生在福中不知福。